1. 首页 > 家政服务 >新生儿黄疸的类型(新生儿黄疸的类型)

新生儿黄疸的类型(新生儿黄疸的类型)

新生儿黄疸的类型

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且重要的症状。虽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,但临床上常见的三种类型包括生理性黄疸、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。由于这三种黄疸的症状轻重程度不同,对宝宝的影响也不同,所以一定要及时诊断,正确治疗。

新生儿黄疸的类型(新生儿黄疸的类型)

1、生理性黄疸

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完全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,而非某些病理因素所致。据有关统计,约80%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-3天内会出现黄疸,但大多数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在出生后10-14天内自行消失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。

2、母乳性黄疸

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。但有些孩子吃母乳后会出现黄疸。停止母乳喂养后,黄疸会逐渐消失。医学上把这种因吃母乳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。

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并不低。据国外报道,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约占所有新生儿的1.3%,占所有母乳喂养婴儿的2.4%。其原因与母乳中存在一种名为3-2孕二醇的激素有关。这种激素能抑制肝脏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,阻碍胆红素的及时处理,导致血液中总胆红素大量增加。另外,新生婴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,酶的合成功能相对有限,不能有效地结合、运输和排泄胆红素,导致全身皮肤、巩膜出现黄疸。

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母乳性黄疸。母亲怀孕时一般无特殊疾病史。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。黄疸高峰出现在第二周和第三周。血清总胆红素最高可达153.9-444.65mol/L(9--26mg/d),以非结合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。如果继续母乳喂养,新生儿黄疸会在4-11周后自然消退。如果暂停母乳喂养,黄疸大多会在2-4天内迅速减轻,并在6-9天内完全消失。黄疸儿童其他方面大多都比较正常,生长发育、智力状况与健康婴儿相同。如果停止母乳喂养几天,然后再次开始母乳喂养,黄疸可能会再次出现,但此时出现的黄疸往往是轻微的。以后即使继续母乳喂养也不会出现黄疸。这是因为母乳中的孕二醇激素在出生后3至10周逐渐消失。另一方面,随着新生儿或婴儿自身的肝功能和酶发育成熟,即使母乳中仍存在少量激素,孩子的黄疸也会消退。

3、新生儿溶血病

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,母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,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病。人类血型系统有26种。虽然新生儿溶血病可发生于多种系统,但以A、B、O、Rh血型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最为常见。A、B、O血型不合溶血病:在人类AB()血型系统中,有四种血型:A、B、O和AB。

A型血的人血液中含有“A”抗原;B型血的人血液中含有“B'''''”抗原;AB型血的人的血液抗原中同时含有“A”和“B”;只有O型血没有抗原。如果母亲和胎儿的A、B、O血型不相容,例如母亲的血型是O型,胎儿是A型或B型,那么胎儿血液中的A抗原或B抗原将出现在妊娠中期和晚期或分娩期间。少量进入母体血液,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。当母亲再次怀孕时,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。如果胎儿的血型是A型或B型,抗体会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凝集,从而引起胎儿红细胞的溶解和破坏,导致A、B型血、O溶血。临床上主要发生于O型母亲和A型或B型胎儿。母体A型、胎儿B型或AB型;母体B型、胎儿A型或AB型也可发生。A、B、O型溶血多发生在第二胎,但由于自然界广泛存在ABO抗原因子,ABO溶血也可发生在第一胎。

Rh血型不合溶血病:人的Rh血型有六种抗原:C、c;d、d;E和e。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,抗原性最强。具有D抗原的人称为Rh阳性。我国汉族人口大部分为Rh阳性。但是,如果母亲是Rh阴性,父亲是Rh阳性,而胎儿遗传了父亲是Rh阳性,那么胎儿的抗原物质也会在怀孕后期或分娩过程中进入母亲体内,使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。当母亲下次怀孕时,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,引起溶血。由于Rh抗体需要通过怀孕或输血产生,如果母亲没有接受过输血,那么第一胎一般不会出现Rh溶血病。

4.核黄疸

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,是指非结合胆红素穿过血脑屏障,对脑组织造成病理性损害的疾病。主要见于新生儿,导致患者出现肌张力增加、发烧、抽搐和呼吸功能不全。规定,严重者可致死亡。

由于溶血等原因,新生儿的非结合胆红素(指不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)明显升高。当达到一定浓度(3425mol/L)时,会产生大量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。红色素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人体脑组织,造成脑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障碍。脑细胞因能量产生不足而退化并死亡。其中基底节、下丘脑和第四脑室底部呈黄色最明显,故称核黄疸。

新生儿黄疸如何护理

1、密切观察宝宝出生后巩膜黄疸情况。如果发现黄疸,应尽快治疗,并观察黄疸颜色变化,了解黄疸的进展和退退情况。

2、关注宝宝的全身症状,包括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吸奶困难、烦躁、斜视、肢体僵硬或抽搐等,以便及时发现重症患儿并进行处理。

3、密切观察心率、心音、贫血程度、肝脏大小等变化,及早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。

4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、肚脐、臀部清洁,防止损伤和感染。

5、当宝宝需要输血治疗时,应及时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消毒,准备好血液和各种药品及物品,并严格遵守操作流程。